当「蛋仔派对」遇上乐谱:一场手忙脚乱又美满的合奏实验
凌晨1点23分,我第17次把电子琴插头踢掉的时候,突然意识到自己可能闯进了某个音乐与游戏的量子纠缠态——左手压着《蛋仔派对》的跳跃键,右手在钢琴卷帘上疯狂画音符,茶几上还摊着半张被咖啡渍晕开的《小星星》简谱。
一、游戏音效与乐谱的魔幻现实主义
事情起源于上个月在朋友家,她家六岁闺女用《蛋仔派对》的「翻滚音效」即兴演奏了段《铃儿响叮当》。那些「啾啾」「噗噜」的机械音效,经过某种玄学的节奏排列后,居然真能听出圣诞歌的轮廓。当时我脑子里就蹦出个作死的念头:要是把游戏操作音编成系统乐谱会怎样?
1. 音效库的意外宝藏
扒开《蛋仔派对》的音频文件夹(当然是通过合法录制),发现开发者埋了不少彩蛋:
- 基础动作音效:跳跃的「boing」、滚动的「咕噜噜」、碰撞的「duang」
- 场景交互音:弹簧床的「嘣嘣」、传送带的「咔嗒」、风扇的「嗡嗡」
- 隐藏款声音:在特定地图连续失败3次会触发沮丧的「唉——」
音效类型 | 音高范围 | 适用曲风 |
跳跃类 | C5-G5 | 儿歌、电子舞曲 |
碰撞类 | G3-C4 | 打击乐、爵士 |
二、从「乱敲键盘」到可演奏乐谱
真正开始转录才发现,游戏音效和传统乐谱根本是两种语言体系。有次试图用「蛋仔跌倒声」替代军鼓,结果整段《野蜂飞舞》听起来像醉汉下楼梯。
2. 音效乐谱化的三大难关
- 时值控制:游戏音效的持续时间是固定的,但乐谱需要自由节奏
- 音高适配:「翻滚音」这种非乐音怎么对应五线谱?
- 表情记号:总不能写个「渐强=多撞几次墙」吧?
后来在旧书店淘到本《非传统乐器记谱法》,里面用「X」记号表示打击乐的方式给了我灵感。于是诞生了这种杂交谱子:
♪ = 普通音符
X = 跳跃音
▲ = 碰撞音
~~~ = 滚动音
三、当《欢乐颂》变成蛋仔大乱斗
实际演奏比想象中更灾难也更有趣。为了还原贝多芬的经典旋律,需要:
- 右手在电子琴上弹主旋律
- 左手在手机上同步操作游戏角色
- 左脚控制踏板延音
- 右膝盖偶尔要压住乱跑的充电线
最魔幻的是副歌部分——当游戏里的蛋仔在「疯狂齿轮」地图被弹射出去时,那些「啊啊啊」的惨叫音效居然完美对应了《欢乐颂》的高潮转调。这种荒诞的和谐让我笑了整整三分钟,结果错过了下一个乐段。
3. 实测可用的蛋仔乐谱片段
以下是修改了八次的《小星星》前两句:
原谱 | 蛋仔版 |
1 1 5 5 | 6 6 5 - | X X ▲ ▲ | ~~~ ~~~ ▲ (长按) |
凌晨三点尝试录制时,楼下邻居突然在业主群发问:「谁家深更半夜在玩蹦床?」吓得我赶紧用抱枕捂住音响,结果不小心触发游戏里的「胜利烟花」音效——这下全楼都知道我在干嘛了。
四、那些教科书不会告诉你的真相
翻烂了《电子音乐制作》《游戏音效设计》这些正经教材后,我意外在儿童区发现本《用厨房用具学音乐》。里面教孩子用锅盖当镲片、玻璃杯装水调音高的野路子,反而比专业书籍更有启发性。
现在我的谱架上永远并排放着两种乐谱:左边是正经的巴赫十二平均律,右边是贴满便利贴的「蛋仔操作指南」。有次音乐学院的学弟来家里,盯着那本画满奇怪符号的谱子看了半天,憋出一句:「学长...你是在研究某种当代密码学吗?」
窗外的天已经泛白了,咖啡杯里沉淀着第三次冲泡后的苦涩。手机屏幕上,某个圆滚滚的蛋仔正卡在终点线前反复撞墙,发出规律的「咚、咚」声——等等,这个节奏...好像可以套进《波莱罗舞曲》?我抓起铅笔的手微微颤抖,不知道是困的还是兴奋的。
网友留言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