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庆假期一到,家里老小都抱着手机刷剧、抢红包,连隔壁张叔都在研究怎么用新买的智能电视看直播。网络使用量激增的钓鱼网站、诈骗短信就像商场打折促销似的扎堆出现。上个月社区里就有三家老人被"充话费送流量"的虚假活动骗走存款,看得人揪心。
一、识别披着羊皮的流量陷阱
去年国庆期间,某省反诈中心统计显示63%的网络诈骗都伪装成运营商优惠活动。这些骗局最爱用三种障眼法:
- "您的号码被选为幸运用户"弹窗,附带来路不明的链接
- 冒充10086发送的"积分清零兑换"短信
- 社交平台上传播的"内部员工福利"二维码
正规活动特征 | 高危陷阱特征 |
仅通过运营商APP/官网发布 | 要求扫描第三方平台二维码 |
办理需验证服务密码 | 索要短信验证码或银行卡号 |
赠送话费分月到账 | 承诺立即到账大额优惠 |
真实案例:李阿姨的血汗钱
住在朝阳小区的李阿姨,去年国庆收到"充200送500"短信,按提示操作后银行卡被转走8万元。后来警方发现,诈骗分子使用+852开头的虚拟号码,页面域名比官网多出个"-cn"后缀。
二、公共Wi-Fi使用四重防护
商场、景区里那些免费Wi-Fi,看着像及时雨,实则是黑客的捕兽夹。去年黄金周某连锁咖啡店Wi-Fi被植入恶意程序,导致200多位顾客手机信息泄露。
- 连接前找店员确认完整热点名称
- 避免在公共网络进行支付或登录操作
- 开启手机"拒绝自动连接"功能
- 随身携带运营商定制流量卡
家庭网络安全自检清单
趁着假期大扫除,记得给家里的路由器也做个体检:
- 修改默认管理员密码(别再用admin123)
- 关闭WPS快速连接功能
- 设置访客网络与主网络隔离
- 检查固件是否为最新版本
三、账户防护的三大神器
中国互联网协会数据显示,81%的账号被盗事件发生在节庆期间。保护账号安全其实有妙招:
防护措施 | 操作建议 |
二次验证 | 绑定微信/支付宝动态口令 |
登录提醒 | 开启异地登录短信通知 |
密码管理 | 使用大小写+符号组合(如Tele@2023) |
网购支付避坑指南
抢购秒杀时最容易忙中出错,记住这三个关键点:
- 支付页面网址以https://开头
- 付款前核对商户名称与营业执照一致
- 使用数字人民币硬件钱包更安全
四、特殊人群防护策略
家里老人和孩子上网,需要特别设置安全围栏:
- 给老人手机安装国家反诈中心APP
- 儿童设备启用青少年模式
- 关闭亲属卡大额支付权限
秋日的阳光斜照在书桌上,手机突然弹出条消息:"爸,这个充值链接靠谱吗?"赶紧放下茶杯,把刚学会的防诈口诀发给家人——验证码不透露,陌生链接不乱点,可疑电话先挂断。全家人平安过节,才是最好的黄金周礼物。
评论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
网友留言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