周末朋友聚餐时,小王刚拿出珍藏的赤霞珠,就有人提议用雪碧兑着喝。这场面让我想起,很多爱酒之人都曾在不知不觉中踩过品鉴红酒的坑。今天我们就来聊聊那些让红酒更好喝的秘诀,以及那些年我们误会过的红酒常识。
一、品鉴前的三个准备动作
上周参加品酒会,看到侍酒师从恒温酒柜取出酒瓶时,先用测温枪确认了酒液温度。这让我想起《葡萄酒观察家》的建议:侍酒温度每偏差5℃,风味就会打七折。
- 温度控制:冰箱冷藏室(4℃)适合短期存放,但饮用前要提前取出回温
- 醒酒选择:2010年份的波尔多左岸需要1小时醒酒,而新年份桃红只需5分钟
- 杯型搭配:勃艮第杯适合黑皮诺,ISO标准杯则是万能选择
1.1 温度实验日记
我做过对比测试:同一瓶梅洛在12℃时果香清新,18℃时酒精感明显加重,25℃时竟然泛出煮水果的味道。这验证了Jancis Robinson在《牛津葡萄酒指南》中的论断:温度是红酒的第二生命。
二、五大常见品鉴误区
常见做法 | 专业建议 | 数据来源 |
对着强光观察酒色 | 在自然光下倾斜45度观察 | WSET三级教材 |
摇杯时手腕画大圈 | 用手腕小幅度顺时针旋转 | 《葡萄酒品鉴圣经》 |
闻香时深吸气 | 分段式嗅闻法(三次短嗅) | 波尔多大学实验数据 |
2.1 关于挂杯的真相
去年在纳帕谷参观时,酿酒师特意提醒:挂杯多少只反映酒精和甘油含量,与品质无关。就像2018年的作品一号虽然挂杯明显,但同年份的银翼白葡萄酒同样有漂亮酒泪。
三、提升品鉴能力的三个窍门
- 嗅觉训练:每周闻咖啡豆重置嗅觉记忆
- 味觉日记:记录每次品鉴时的具体联想(如:2015年巴罗洛像外婆的樱桃木柜)
- 盲品游戏:用超市酒款练习品种特征识别
3.1 单宁感知训练法
试着含一口高单宁红酒(比如内比奥罗),用舌尖轻抵上颚。那种砂纸般的触感,正是Wine Folly所说的"立体化口感"。对比品鉴马尔贝克时,你会发现单宁变得像天鹅绒般顺滑。
四、那些被误解的红酒冷知识
朋友老张总说木塞比螺旋盖高级,直到有次他喝到新西兰云雾之湾的螺旋盖长相思,才明白密封方式与品质无关。事实上,澳洲奔富某些高端系列也改用螺旋盖了。
窗外的梧桐叶沙沙作响,手边的酒杯泛着石榴红的光泽。当你能分辨出2016年圣埃美隆混酿中的雪松气息,品酒这件事就变成了与风土的私密对话。下回聚会时,或许可以试着说说杯中酒的故事——关于阳光亲吻葡萄藤的那个夏天。
评论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
网友留言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