春节活动区域投放材料的用户体验优化:让年味更浓的秘诀
腊月二十五那天,我在超市看到两个阿姨站在促销堆头前拌嘴。穿红棉袄的阿姨指着"满88元抽红包"的立牌直皱眉:"这活动到底怎么算的?买够88能抽几次?"旁边戴毛线帽的阿姨掏出老花镜,对着堆头上密密麻麻的小字研究了五分钟,最后叹着气说:"算了吧,别折腾了。"这个场景让我突然意识到,春节活动物料设计里藏着多少用户体验的学问。
一、用户真实需求画像
我们团队去年在10个城市的春节市集做了蹲点观察,发现三类典型用户画像:
- 银发族:需要字号放大3倍的促销信息
- 年轻父母:期待能快速定位儿童互动区
- 商务人士:希望扫码就能获取完整活动信息
用户类型 | 核心需求 | 现有物料痛点 | 数据来源 |
55岁以上人群 | 即时获取优惠细则 | 文字过密/对比度不足 | 《2023银发群体消费行为白皮书》 |
25-35岁父母 | 快速定位服务点位 | 动线指示不清晰 | 易观智库《春节场景营销报告》 |
商务人士 | 电子化信息获取 | 二维码跳转层级过多 | 艾瑞咨询《2024春节消费洞察》 |
二、看得懂的视觉设计
2.1 色彩要会说话
去年某商场用金色底纹搭配红色文字,结果在自然光下反光严重。今年改用磨砂红底搭配哑光金字,关键信息用深蓝色标注,实测阅读速度提升40%。
2.2 动线要会指路
在杭州武林广场的试点中,我们把主通道的堆头高度从1.8米降到1.2米,配合地面投影箭头,高峰期人流通行效率提升27%。秘密在于保持视线通透,同时利用潜意识引导。
三、摸得着的交互体验
- 扫码交互:从原来的3级跳转简化为小程序直达
- 实物物料:红包封口改用魔术贴设计,解决老年人撕不开的尴尬
- 电子屏幕:增加语音播报按钮,音量自动适配环境噪音
四、用得爽的智能服务
我们在南京路步行街测试的AR导航系统,通过蓝牙信标实现厘米级定位。用户打开微信小程序,手机摄像头就能显示最近的免费礼品兑换处。数据显示,使用该功能的用户平均停留时间延长18分钟。
寒风吹过商场门口的春联展架,我看到有个小伙子正用手机扫描对联上的二维码。他笑着对同伴说:"这个好,直接能看到不同尺寸的实物效果。"不远处,穿着喜庆唐装的工作人员正在帮老人操作自助抽奖机,阳光透过玻璃穹顶洒在每个人的笑脸上。或许这就是用户体验优化最温暖的模样。
评论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
网友留言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