阴阳师诗是什么时候出的?一段被遗忘的文学密码
凌晨两点半,我对着电脑屏幕啃着第三包辣条,突然想起上周朋友问的问题:"阴阳师诗到底啥时候冒出来的?"当时随口应付了几句,现在越想越觉得这事有意思。干脆翻出压箱底的资料,咱们好好唠唠这个冷门话题。
一、先说清楚什么是阴阳师诗
别被名字唬住,这玩意儿跟安倍晴明半毛钱关系都没有。所谓阴阳师诗,其实是2003年突然在文学圈炸开的一种创作形式。特点是用汉字拆解重组,把诗句写成像符咒似的竖排文字,读起来要像跳大神的咒语——当然这是开玩笑的,实际效果类似这样:
- 传统诗:夜来风雨声
- 阴阳师诗写法:
夜丨来
风丨雨
声丨惊
最早见到实物是03年春天,北京某高校文学社的油印小册子。当时有个叫陈鱼的社员写了组《镇魂歌》,把李商隐的《锦瑟》拆得七零八落重新拼接,意外地有种诡异的美感。
二、爆发式流行的2003-2005
查了当年的《新文学史料》和十几本泛黄的校园刊物,发现这玩意儿的走红轨迹特别有意思:
时间 | 事件 | 关键人物 |
2003.4 | 北大"未名诗会"出现实验性作品 | 陈鱼(本名陈余) |
2004.1 | 《诗刊》下半月刊专题讨论 | 编辑张枣 |
2005.9 | 天涯论坛"舞文弄墨"版块论战 | 网友"青铜锁" |
记得04年冬天在清华附近的豆瓣胡同,有个二手书店老板跟我说:"最近收的废纸里,十本学生笔记有八本在画这种鬼画符。"这话可能夸张了,但确实反映了当时的盛况。
2.1 为什么偏偏是这几年?
翻着发霉的旧杂志,突然想明白几个关键因素:
- 2003年非典期间很多人被困宿舍,闲得发慌
- 同年《哈利波特与凤凰社》中文版发行,带起神秘学热潮
- 网络论坛刚普及,但还没出现表情包这种快捷表达方式
最绝的是05年有人发现,把阴阳师诗用Word艺术字处理,再加点阴影效果,特别适合当QQ空间背景——这大概是最早的"互联网文学亚文化"了。
三、突然消失的2006年
现在年轻人可能不信,但06年之后这玩意儿就像被下了降头似的,几乎一夜之间消失得干干净净。我采访过当年写这个的赵诗人(现在开火锅店了),他原话是:"某天早上醒来突然觉得特傻,就把所有手稿塞进蜂窝煤炉子了。"
从现有资料看,转折点可能是这几个:
- 2006.3 文化部整顿"怪异文字表达"(虽然没直接点名)
- 同年超女比赛爆火,年轻人注意力转移
- 博客兴起,长文取代碎片化创作
去年在潘家园旧书摊淘到本《2005年度最佳校园诗歌》,最后二十页全是阴阳师诗。摊主大爷嘟囔说:"这书十年没卖出去,现在倒成文物了。"
四、现在的幽灵式存在
你以为这玩意儿真灭绝了?太天真。去年帮出版社校稿时,发现某新生代作家的诗集里藏着这么一段:
火丨焚
骨丨凉
灰丨扬
这分明就是阴阳师诗的变种。更绝的是短视频平台那些"国风咒语挑战",本质上不就是把汉字拆开做特效吗?果然所有流行都是轮回。
凌晨四点十七分,辣条袋子堆成小山。突然想起03年某期《萌芽》杂志边角有行小字:"文字游戏终将消散,但玩弄文字的冲动永远年轻。"这话放在今天,意外地合适。
网友留言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