质询活动中如何与其他参与者建立联系?5个实用技巧大公开
上周参加行业交流会时,老张端着咖啡杯凑过来:"小王啊,听说你去年在政策质询会上加了30多个专家微信?到底怎么做到的?"我笑着指了指他西服口袋里的便签本:"秘诀全在这张纸上呢。"其实在质询活动中建立有效联系,远不止递名片这么简单。
一、准备阶段:别等开场才找存在感
记得2019年市规划局的那场听证会吗?提前三天,我就在官网上把参会名单打印出来。用荧光笔标出建筑行业的李总、环保专家陈博士,还在手机备忘录里记下他们最近发表的《装配式建筑碳排放测算》和《城市湿地保护白皮书》。
1. 参会者背景速查攻略
- 政府官网查职务权限范围
- 知网搜近3年学术成果
- 天眼查看企业关联图谱
信息渠道 | 获取内容 | 使用场景 |
信用中国 | 企业行政处罚记录 | 判断合作风险 |
领英 | 职业发展轨迹 | 寻找共同经历 |
二、现场破冰:咖啡机旁的机会
上周新能源政策座谈会上,我特意提前半小时到场。果然看见供电局的刘处长在自助台前搅拌咖啡,他胸牌上的职务说明写着"电力调度科科长",这和我准备的《区域电网负荷预测》数据正好对得上。
2. 三分钟搭话公式
- 观察锚点:"您这枚徽章是上次国际论坛的纪念章吧?"
- 价值共鸣:"您报告中提到的峰谷电价机制,和我们小区储能项目特别契合"
- 行动建议:"方便的话,会后我把项目测算模型发给您参谋?"
三、深度沟通:提问比陈述更有效
去年在住建局的质询会上,我注意到地产公司的赵总频繁记录容积率相关讨论。中场休息时,我拿着政策文件过去:"赵总,您刚才提到的配建学校指标,我们测算过三种方案..."后来才知道,他们团队当时正为这个难题头疼。
沟通方式 | 回应率 | 信息留存度 |
单向陈述 | 17% | 23% |
双向问答 | 68% | 79% |
四、工具助攻:从纸质到云端
现在我的公文包里常备三样法宝:可擦写的电子胸卡贴、带二维码的定制笔记本、还有能同步录音的智能笔。上次在开发区听证会上,环保局的王工看到我笔记本封底的《工业废水处理技术图谱》二维码,主动扫码存了全套资料。
3. 数字化工具组合拳
- 讯飞听见:实时转写重点发言
- Xmind:现场梳理观点逻辑
- Teambition:共享任务清单
五、会后跟进:别让名片在抽屉里吃灰
上周整理抽屉发现,去年参会收集的247张名片里,有193张再没联系过。现在我的做法是:当天晚上必定发送定制短信,比如给交通规划院的孙主任发:"您会上提到的TOD开发容积率补偿方案,我们找到2018年东京案例的详细数据..."
4. 持续连接四部曲
- 24小时内:发送个性化备忘
- 72小时内:微信分享相关文献
- 1周内:预约咖啡厅深度交流
- 1月内:邀请参加关联活动
窗外的梧桐叶被秋风吹得沙沙响,老张的便签本已经记满五页纸。他合上本子时,胸牌不小心掉在地上,露出背面手写的会议日程表——看来下次质询会,我要多带几支荧光笔了。
评论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
网友留言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