玩吧「跟法官说话」活动:一场沉浸式的角色扮演体验
周末带孩子去社区活动中心,发现一群中学生正穿着法袍争论得面红耳赤。凑近一看,原来他们正在玩吧组织的「跟法官说话」活动,有个扎马尾的女生举着《民法典》据理力争,旁边的"书记员"在电子白板上飞快记录要点。这种寓教于乐的场景,让我想起上周邻居王姐的感慨:"现在孩子玩着玩着就把法律常识学了,比我们当年背课本管用多了。"
活动怎么玩才带劲?
这个活动最妙的地方在于角色轮换机制。上周六我陪外甥参与时,亲身体验了三种完全不同的视角:
- 当原告:要整理微信聊天记录当证据,学着用"不当得利"这种专业术语
- 做法官:得在双方吵得不可开交时,敲法槌维持秩序
- 扮演被告:要找出合同里的格式条款漏洞来反驳
真实案例改编的剧本
我们那组抽到的剧本特别有意思——改编自2021年的真实网购纠纷案。有个细节设计得很用心:平台用户协议里藏着「7天无理由退货」的例外条款,就跟去年消费者协会通报的某电商平台情况如出一辙。
比起传统普法教育的优势
对比维度 | 传统模拟法庭 | 玩吧活动 |
参与时长 | 通常需要完整半天 | 90分钟分幕式体验 |
知识留存率 | 根据《法治教育效果评估》约40% | 中国政法大学跟踪调查显示达68% |
角色切换 | 固定角色分配 | 智能手环震动提示轮岗 |
意想不到的收获
上次活动中,有个让我印象深刻的高中生。他扮演快递公司法务时,突然提出要参照《邮政法》第47条主张责任限制,这个知识点连在场指导的实习律师都竖起大拇指。后来聊天才知道,这孩子为了准备角色,提前把《电子商务法》通读了三遍。
适合哪些人来玩?
- 法律专业学生:比模拟法庭更真实的对抗环境
- 亲子家庭:家长和孩子可以分别扮演对立角色
- 企业新人:学习合同审查的实战技巧
看着孩子们在唇枪舌战中渐渐理解"程序正义"的含义,突然想起活动墙上那句话:"正义不仅要实现,还要以看得见的方式实现。"隔壁桌的中年夫妇还在为离婚财产分割的模拟判决较真,阳光透过窗户洒在他们手里的《婚姻法》司法解释上,这个周六下午显得格外生动。
评论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
网友留言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