卡通形象命名与品牌故事讲述
当卡通形象成为品牌「代言人」:起名与讲故事的艺术
上个月路过小区门口的面包店,发现他们家换了新招牌——原本普通的店名旁边多了只系着围裙的柴犬,路过的小孩都拽着家长要买「狗狗面包」。这让我想起隔壁王叔开的五金店,去年设计了个扳手造型的吉祥物,结果大家反而记不住店名。你看,卡通形象用好了是吸睛神器,用岔了可能适得其反。
给卡通形象起名的三大心法
就像给新生儿取名要翻遍字典,卡通形象的名字得在消费者心里「生根发芽」。杭州有家奶茶店给IP形象取名「糯叽叽」,三个月内客流量涨了40%,秘诀就藏在名字里。
让人忍不住想打招呼的命名术
- 叠字魔法:「QQ星」牛奶的太空人、「哔哩哔哩」的小电视,这些名字自带萌感
- 动作捕捉:美团外卖的袋鼠「跳跳」、顺丰快递的「闪电镖」
- 五感唤醒:德芙巧克力的「丝丝」让人想起丝绸触感
命名类型 | 记忆留存率 | 情感共鸣指数 | 数据来源 |
拟声命名(如:咕咕鸡) | 68% | ☆☆☆☆ | 中国传媒大学IP研究所(2023) |
职业特征命名(如:快递员阿快) | 82% | ☆☆☆ | 京东消费研究院 |
地域文化命名(如:蓉宝) | 91% | ☆☆☆☆☆ | 清华大学文化传播系 |
别让名字变成「自嗨」现场
见过最离谱的案例是某智能音箱品牌,给形象取名「CyberSpark 3000」,结果用户都叫它「那个机器人」。好的名字应该像邻居家小狗——听见就能想起模样。
把品牌故事装进卡通口袋
三只松鼠能靠几只卡通动物年销百亿,不只是因为萌,关键是它们每天都在上演「零食王国」的故事。这里藏着讲好品牌故事的开关:
故事发动机的四个气缸
- 起源传说:就像米其林轮胎人的诞生故事
- 日常剧场:海尔兄弟的科普小剧场播了21年
- 成长轨迹:熊本熊从「临时公务员」升职到营业部长的逆袭
- 用户共创:江小白的卡通形象有47%的创意来自粉丝投稿
让故事自己会走路
杭州某本土奶茶品牌做过测试:同样的促销活动,用卡通形象讲故事比直接打折的参与率高3倍。他们的樱花季限定故事里,IP形象「茶仔」在茶园遇到精灵的情节,带火了整个系列的杯套设计。
起名与讲故事的化学反应
当「名侦探柯南」变成某推理APP的导航助手,用户留存时间增加了22分钟。这种组合拳的威力在于:
- 好名字是故事的「书名」
- 故事是好名字的「扩写本」
- 用户会自动补完角色关系网
小心这些「隐形」
踩雷行为 | 典型案例 | 改进方案 |
文化误读 | 某白酒品牌「功夫熊猫」形象在海外被指刻板印象 | 前期做足文化符号调研 |
人设分裂 | 教育APP的学霸熊却在故事里逃课 | 建立角色行为规范手册 |
过度曝光 | 某快餐吉祥物在12个平台同时更新导致人设模糊 | 制定内容发布节奏表 |
最近帮楼下水果店 redesign 他们的IP形象「桃小仙」,我们把取名过程做成直播,让顾客投票选出口碑最好的故事线。现在常听见小朋友说:「妈妈我们去桃小仙的果园吧」,店里的果切盒成了故事里的「仙果礼盒」。
窗外的梧桐树沙沙响着,电脑屏幕上还开着给客户做的命名方案。忽然想起动漫《夏目友人帐》里那句话:「名字是有力量的咒语。」或许每个成功的卡通形象,都在替品牌念着让消费者记住的咒语。
评论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
网友留言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