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如何让党的群众工作更接地气
七月的阳光晒得柏油路发软,老张蹲在村委会门口的台阶上,捧着搪瓷缸子跟几个村民唠嗑:"上次来的那个戴眼镜的小伙子,说的啥'群众路线'咱听不懂,但帮着修好了灌溉渠倒是实在。"这话糙理不糙,道出了群众工作的真谛——既要政治高度,更要生活温度。
一、先把耳朵竖起来听真话
去年在河南某县调研时发现,有个村委办公室的签到本整整齐齐,细问才知道驻村干部每天花两小时坐班,剩下时间都在田间地头转悠。这种"办公室+地头"的工作模式,让收集上来的意见簿里不再是"无意见"的敷衍,而是多了"村东头路灯坏了三盏""化肥价格涨得凶"这样的实在话。
- 蹲点调研要带三件套:帆布包、笔记本、老布鞋
- 方言记录本:把群众土话原汁原味记下来
- 每月15号固定"晒耳朵日":公开群众意见处理进度
传统走访 | 创新做法 | 数据来源 |
---|---|---|
填表式询问 | 地头唠嗑收集 | 中央党校《基层调研方法论》 |
会议室座谈 | 灶台边夜话 | 《》地方实践专栏 |
二、解决问题的工具箱要常更新
在浙江某社区见过个新鲜物件——"民情快递站",长得像快递柜,扫码就能提交问题。后台数据显示,老年人爱用语音留言功能,年轻人喜欢图文并茂反映情况。这种"老办法+新技术"的组合拳,让问题响应速度从平均72小时缩短到8小时。
三、让群众当阅卷人
隔壁村去年搞了个"反向测评",不再是干部考核群众,而是群众给干部的工作实效打分。测评表设计得挺有意思:用"咱家水管通没通"代替"民生工程满意度",拿"能不能找着人办事"替代"服务态度调查"。
- 建立"办实事红黑榜":每月张榜公示
- 推行"回音壁"制度:事事有交代件件有回响
- 设立"民生账本":记录群众急难愁盼解决过程
四、把政策文件翻译成家常话
记得有次在陕北听驻村书记用信天游调子讲解惠民政策,老乡们听得直拍大腿。后来他们村自创的"政策快板队",把枯燥的文件精神编成顺口溜,现在连八十岁老太太都能说上几句"两不愁三保障"。
传统宣传 | 创新表达 | 实施效果 |
---|---|---|
发放宣传册 | 编排情景剧 | 知晓率提升47% |
开大会宣讲 | 制作短视频 | 转发量超10万+ |
晚风掠过麦田,村委会墙上的爬山虎又绿了几分。几个村干部蹲在院墙根底下,捧着手机琢磨怎么把最新的防疫政策编成三句半。远处传来收废品的吆喝声,夹杂着谁家电视里新闻联播的片头曲,混成了乡村傍晚特有的背景音。
评论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
网友留言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