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周末在旺角社区中心,我参加了由香港警务处主办的「反诈骗茶话会」。现场坐着四十多位街坊,有白发苍苍的陳伯边听边做笔记,也有刚毕业的年轻人用手机录影。当便衣探员阿Sam展示最新「AI换脸转账诈骗」案例时,全场此起彼伏的惊叹声,让我深刻感受到——原来骗局真的可以发生在任何人身上。
一、香港网络诈骗现状扫描
根据香港消费者委员会2023年报告显示,本港每10宗消费投诉就有3宗涉及网络诈骗。我在茶话会上记下几个触目惊心的数据:
- 假冒银行钓鱼网站同比增长217%
- 网购诈骗平均单笔损失达8,500港元
- 65岁以上受害人数量较去年翻倍
诈骗类型 | 常见话术 | 识别方法 | 应对措施 |
假冒政府机构 | "您涉嫌违法需缴纳保证金" | 检查网址是否.gov.hk结尾 | 立即挂断并拨打18222 |
虚假购物网站 | "最后3件特价品" | 比对公司注册编号 | 要求货到付款 |
真实案例:阿May的惨痛教训
在分组讨论时,住在我隔壁组的家庭主妇阿梅红着眼眶分享:「上个月收到自称卫生署的短信,说我密接新冠要付检测费,结果被骗走两个月买菜钱。」她的遭遇让我想起探员反复强调的「三不原则」:不慌张、不点击、不转账。
二、线下活动实战技巧
活动中最实用的环节是情景模拟训练。我们分成小组,用警务处特制的模拟诈骗APP进行演练:
- 如何识别伪基站短信的细微破绽
- 验证商家资质的三步曲:
- 查公司注册处电子证书
- 比对商业登记证照片与官网
- 拨打18222反诈骗热线确认
银发族特别防护指南
针对长者群体,主办方设计了「子女联系树」方案:在手机通讯录设置紧急联系人层级,第一顺位是子女,第二顺位是社区警民联络主任。现场有位老伯自豪展示他的防诈备忘录,手写字体工整地记录着可疑电话的特征。
三、智能时代的防护升级
在科技展示区,我亲自体验了香港金管局最新推出的「转账冷静期」功能。当检测到异常转账对象时,系统会强制进入30分钟缓冲期,并同步发送预警通知给预设的紧急联系人。
工作人员演示的「AI语音鉴伪器」令人印象深刻。只需将可疑语音片段上传,就能分析出是否经过变声处理。有位年轻妈妈现场测试丈夫的语音留言,结果发现其中两秒存在剪辑痕迹,惹得众人会心大笑。
四、社区联防新趋势
深水埗的「街坊守望计划」已初见成效。每个楼栋设置防诈联络员,当发现邻居收到可疑包裹或频繁接听陌生电话时,会启动三级预警机制。茶话会上有位联络员分享:「有次看到陈太在信箱前犹豫要不要寄出提款卡,及时劝阻避免了她中招。」
活动结束时,每位参与者都领到警务处特制的「防诈锦囊」——里面不是符咒,而是印有紧急热线的不干胶贴纸、银行卡保护套,还有张模拟诈骗流程的漫画说明书。走出社区中心时,听到街坊们相约下周要带家人参加沙田区的同类型活动,这份热忱比任何理论都让人安心。
评论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
网友留言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