想让用户留下来?试试活动行为图这招

频道:游戏攻略 日期: 浏览:1

上个月老张家的生鲜App搞促销,砸了二十万红包结果用户领完就跑。这事儿让我想起去年用活动行为图帮母婴社区把次日留存从23%拉到41%的经历——工具用对了,真能四两拨千斤。

一、活动行为图到底是什么鬼

简单说就是给用户参加活动的每个动作画路线图。比如你双十一在淘宝的动线:开屏弹窗→主会场→店铺满减→凑单专区→支付页面,这些节点连起来就是典型的活动行为图。

它和普通漏斗分析有啥不同?
  • 能看到用户折返跑的情况(比如退回主会场重新选品)
  • 记录非连续动作(收藏商品三天后再来付款)
  • 显示时间密度(用户在哪个环节停留最久)
分析维度 传统漏斗 活动行为图
用户路径 单向流动 网状结构
时间因素 忽略时段 记录时间戳
行为关联 独立事件 连续动作
(数据参考自Google Analytics行为分析白皮书)

真实案例:教育类App的7日奇迹

某K12平台在暑假推广时,用行为图发现60%用户卡在「试听课预约」环节。他们做了三处改动:

  1. 把预约按钮从页面底部移到教师头像旁
  2. 增加已预约人数的实时显示
  3. 未完成预约的用户2小时后触发短信提醒

结果7天内完课率从31%飙到57%,三个月后的续费率直接翻倍。

二、手把手教你画活动行为图

别被专业术语吓到,其实用Excel都能做。重点是要抓住五个关键节点:

1. 起终点确认

比如电商大促的起点可能是活动预热页,终点不一定是付款成功——有些用户付款后会回到商品页写评价,这个动作对复购率预测很重要。

2. 埋点策略

利用活动行为图提升用户留存率

  • 基础埋点:页面停留、按钮点击、滑动深度
  • 高级埋点:页面内元素曝光时长、手势操作轨迹
  • 暗埋点:异常退出时的页面状态记录

某社交App在埋点后发现,用户看到「同城匹配」按钮但没点击时,流失率比其他场景高3.2倍。

3. 路径清洗

遇到用户反复横跳怎么办?试试这三板斧:

  1. 设置10秒内连续操作视为误触
  2. 合并相同页面不同来源的访问
  3. 过滤机器流量(参考《反爬虫技术白皮书》标准)

三、这些坑千万别踩

去年见过某工具类App犯的典型错误:把行为图做得像地铁线路图,18个节点12种颜色,运营团队自己都看不懂。

记住三个原则:

  • 单张图不超过7个关键节点
  • 用颜分正向/负向行为
  • 时间轴颗粒度按活动周期调整(短期活动精确到分钟)

有趣的反常识发现

某阅读App在会员续费活动中发现,点击过「退款政策」的用户实际续费率比没点击的高14%。后来他们故意把退款入口做得更显眼,转化率又涨了9%。

利用活动行为图提升用户留存率

四、从看懂到用活的进阶技巧

当你能熟练绘制行为图后,试试这些骚操作:

  • 对比不同渠道用户的行为差异(应用市场vs社交媒体)
  • 叠加用户画像数据(比如女性用户在美妆类活动的折返次数更多)
  • 关联客服对话记录(卡点环节的咨询问题集中点)

某旅游平台通过分析发现,查看过「疫情政策」页面的用户,虽然当下转化率低8%,但三个月后的复购率高22%。现在他们会特意引导新用户先看政策说明。

实时监控的妙用

设置关键路径报警机制,比如:

  1. 活动开始后2小时主会场UV<预期值50%
  2. 优惠券领取人数超预期但使用率<10%
  3. 某个步骤的退出率突然飙升2个标准差

今年618大促,某品牌通过实时监控发现凌晨3点「凑单推荐」版块UV异常,紧急调整商品排序后挽回37万GMV。

五、说点实在的落地建议

刚开始建议选签到、秒杀、拼团这类标准化活动练手。比如每日签到活动,把用户分成四类分析:

  • 连续签到7天以上
  • 断签后重新回归
  • 只签到不领奖
  • 跳过引导直接做任务

某资讯App通过对比发现,断签后回归的用户日均使用时长比连续签到用户高11分钟,于是专门设计了「回归者专属任务」。

最后提醒下,别光盯着转化率——某母婴社区发现,在亲子挑战赛中上传过宝宝视频的用户,即使没完成活动任务,六个月后的留存率也比普通用户高63%。有时候,用户参与感比即时转化更重要。

窗外的蝉鸣突然变响了,扭头发现电脑右下角显示凌晨1:23。保存好刚做完的某美妆品牌活动分析报告,关掉台灯前瞥见数据看板上跳动的留存率曲线,突然觉得这堆数字好像也没那么冰冷。

关键词留下来这招

网友留言(0)

评论
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