那些差点被第五人格放弃 却又逆袭上线的角色们
凌晨三点半,我盯着电脑屏幕上的第五人格角色图鉴发呆。咖啡杯早就空了,烟灰缸里堆满烟头——这已经是本周第三次熬夜整理游戏资料了。突然发现个有趣现象:有些角色档案里藏着"曾落选"的蛛丝马迹。这激起了我的好奇心,决定深扒这些"复活者"的故事。
1. 雕刻家:轮椅上的危险艺术家
记得2019年夏天,官博突然放出个坐着轮椅的监管者剪影。当时论坛炸锅了,有人说这设计太冒险,有人担心移动机制不好做。后来内部人士透露,伽拉泰亚最初版本因为"操作过于复杂"被项目组否决过三次。
- 第一版:轮椅可以变形为攻击形态,但测试时经常卡模
- 第二版:雕像自动追击,导致新手完全无法应对
- 第三版:需要同时操控本体和幻影,手机端直接劝退
最后上线的版本其实是个超级缝合怪——保留了轮椅移动的独特性,简化了雕像操控,还把原本分拆的三个技能糅合成渐进式解锁。现在回头看,这种妥协反而成就了她的特色。
2. 心理学家:被改了七次的治疗机制
艾达·梅斯默的档案里明确写着"原型体编号AD-7",这个编号暴露了她经历过至少六次重做。最戏剧性的是第三次测试时,她的移情技能会导致队友直接倒地——没错,治疗者秒变屠夫帮凶。
版本 | 核心机制 | 测试反馈 |
AD-1 | 双向血量交换 | 经常误杀队友 |
AD-3 | 痛苦转嫁 | 监管者集体抗议 |
AD-5 | 记忆植入 | 触发条件过于苛刻 |
现在的移情+应激体系,其实是把三个废案里可用的部分拼起来的。有时候我在想,要是保留最初那个"杀人医生"的设定,会不会更带感?
3. 小说家:从废稿堆里爬出来的男人
奥尔菲斯这个角色最魔幻——他根本就是被玩家骂回来的。2018年第一版剧情里他作为侦探出场,后来因为"太像隔壁《黎明杀机》的设定"被雪藏。结果第二年剧情投票,老玩家们硬是把这角色投复活了。
重做过程堪称行为艺术:
- 初始设定是普通侦探,改成精神分裂患者
- 原版武器是手杖,后来变成随时可能伤到自己的钢笔
- 技能从"现场还原"变成"自我催眠"
最绝的是他的外在特质,那个"创作冲动"的debuff,其实是策划组自黑——暗示这个角色改到想弃稿。
4. 哭泣小丑:差点成为限定皮肤的幸运儿
裘克的故事更心酸。早期设定图里他根本不算独立角色,只是红蝶的伴生皮肤方案。后来美术组有个实习生(现在已经是主美了)偷偷做了完整技能设计,在内部评比时惊艳全场。
这个角色的复活充满偶然性:
- 火箭筒原本是红蝶的扇子换皮
- 哭泣表情来自废案"悲伤小丑"的素材
- 冲刺技能参考了被砍掉的"马戏团主题地图"
现在想想,要是当时没那个实习生熬夜爆肝,我们可能永远看不到这个滑稽又悲伤的角色了。
5. 隐士:被物理学耽误的天才
阿尔瓦的落选理由最离谱——因为技能要用电磁学原理,程序组写了三个月代码还是bug频出。有段时间他的技能图标都做好了,却突然从体验服消失,论坛里哀嚎遍野。
后来某次直播中,主策划不小心说漏嘴:"那个放电老头,我们测试时把程序员逼到集体提交辞呈。"最后上线的版本,电磁场判定范围缩小了40%,连极速充能都是后来补的平衡方案。
现在每次看到他的电流在墙上爬行,还是会想起那个被玩家戏称为"百万伏特灾难"的夏天。
窗外开始泛白了,咖啡机发出咕噜声。整理这些资料时突然意识到,游戏开发就像这些角色一样——充满意外和妥协,却也因此更真实动人。或许下次遇到新角色时,我们可以多些耐心,谁知道他们是不是也刚从废案堆里爬出来呢?
网友留言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