活动策划如何让品牌被更多人记住?试试这5个接地气的方法
上周三下午,隔壁奶茶店王老板边擦着操作台边跟我吐槽:"搞了三个月买一送一,顾客倒是排长队,可他们只记得便宜不记得我家招牌杨枝甘露。"这让我想起去年帮连锁书店策划的读书会——现在他们的会员系统里,30%新用户备注栏都写着"在漂流书架活动认识你们"。
一、先想清楚你要种下什么种子
上个月帮健身房做周年庆时,他们的市场部小张拿着三版方案找我商量:"到底是做健美比赛吸引眼球,还是弄家庭运动日拉新客户?"我们在白板上画了整整两小时,最后发现核心问题是要解决"周边5公里住户觉得我们只是撸铁场所"的认知偏差。
- 目标错位案例:某甜品店在写字楼做试吃活动,当天卖出200份套餐,但三个月后复购率不足5%
- 目标匹配案例:母婴品牌在社区广场搭建临时「爸爸带娃训练营」,活动后门店咨询量增长130%
活动类型 | 曝光量 | 记忆周期 | 适用阶段 |
---|---|---|---|
快闪店 | 日均300人次 | 2-4周 | 新品上市期 |
沉浸式体验馆 | 日均80人次 | 3-6个月 | 品牌升级期 |
1.1 别急着租场地,先把这三个问题钉在墙上
记得给少儿编程机构做校区开业活动时,创始人林老师最初坚持要请机器人跳舞。后来我们蹲点观察了三天放学接孩子的家长,发现他们更关心"会不会耽误文化课"。最后调整成"数学老师体验编程课"的活动形式,转化率比预期高出2倍。
二、给活动装上个性的小铃铛
去年秋天帮本土香氛品牌做商场活动时,原本计划做常规的闻香卡发放。有天看见保洁阿姨用柠檬精油擦玻璃,突然想到可以把试香纸做成不同形状的清洁工具——圆形的是"空气抹布",长条的是"味道扫把"。后来这个创意被《新营销》杂志收录进年度十佳案例。
- 反常识设计:宠物医院在儿童节举办"给毛孩子体检"活动
- 情感嫁接:火锅店把周年庆做成"解忧杂货铺",用菜品兑换客人烦恼
2.1 跨界混搭的化学反应
上季度最让我惊喜的是家居品牌和菜市场的联名。他们在早市摊位摆放新品四件套,让买菜的阿姨们摸着真丝枕套挑黄瓜。这个灵感来源于有次看见买菜车里的真皮座椅——"既然要接触皮肤,为什么不从清晨就开始?"
传统方式 | 创新方式 | 记忆留存率 |
---|---|---|
朋友圈广告 | 洗衣店取衣筐植入logo | 17% vs 63% |
电梯海报 | 快递盒封口贴创意贴纸 | 9% vs 41% |
三、让参与者变成自来水
年初给摄影工作室策划情人节活动时,我们没做常规的情侣照促销,而是设置了"前任照相馆"专区。参与者可以匿名分享故事,结果活动结束一个月后,还有人在小红书自发组织故事续写,相关话题阅读量突破800万。
- 传播钩子设计:少儿英语机构在活动现场埋设"神秘外教"彩蛋
- 社交货币制造:烘焙教室让学员用面团捏出网络热梗
3.1 别浪费活动现场的边角料
见过最聪明的做法是健身房在更衣室镜子上贴"马甲线诞生地"的渐变贴纸,会员自拍时自然带入品牌元素。还有文具品牌在展会发放的种子纸,背面印着"写完这页纸,种下你的灵感",现在还能在豆瓣看到种植打卡帖。
四、给品牌安个进度条
帮本地菜馆做美食节时,我们在大厅挂了幅巨大的"本城食客地图",每桌客人用餐后可以在地图上插旗。三个月后统计发现,来自插旗区域的线上订单占比从18%跃升至55%,老板索性把这个地图做成了年度会员礼品。
追踪维度 | 传统方式 | 创意方式 |
---|---|---|
用户画像 | 问卷调查 | 定制化道具回收 |
传播路径 | 链接追踪 | 故事接龙游戏 |
现在每次路过社区水果店,总看见老板娘在更新墙上的"本月水果星球移民计划"——买过荔枝的顾客可以贴红色标签,买过蓝莓的贴蓝色,渐渐拼成幅彩色地图。这让我想起读书时集邮的快乐,品牌记忆就这么悄悄种下了。
五、别忘了给活动留个后门
去年圣诞节帮商场做IP展览,临撤展前三天突发奇想,把展出的卡通立牌改成"失踪人口告示"。结果全城白领都在朋友圈转发寻找"出走的圣诞老人",甚至有人在地铁站拍到"目击照片"。这个临时改动带来的二次传播,比主活动曝光量还高出40%。
- 余温延续技巧:书店把活动书单做成地铁线路图
- 意外惊喜设计:美甲店在十周年活动中随机发放"时光胶囊"
就像小区门口那家总在变花样的包子铺,上周他们推出"包子盲盒",掰开才能知道是什么馅。现在早上七点就开始排队,大爷大妈们边等边猜馅料,这热气腾腾的场景,不就是最好的品牌广告么?
网友留言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