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有人说"王者荣耀与我无关"时 他们到底在说什么
凌晨三点盯着电脑屏幕,突然想起上周朋友聚会时老张说的那句话:"王者荣耀?那游戏跟我半毛钱关系都没有。"当时他边说边把手机反扣在桌上,动作幅度大到差点打翻我的奶茶。这话听着特别耳熟——好像每个拒绝玩王者的人,台词都是这个标准模板。
一、说"无关"的人其实都在悄悄关注
我翻了下微信聊天记录,发现个特别有意思的现象:那些宣称与王者荣耀无关的朋友:
- 老张三个月前转发过"未成年人游戏防沉迷"新闻
- 公司HR李姐总在午休时抱怨"现在年轻人都在聊段位"
- 连我那个只用老人机的二舅,上周都突然问我"听说有个叫王者的游戏很烧钱?"
这让我想起传播学里的回旋镖效应——越是强调与某事物无关,反而暴露了潜在的关注。就像总说"我不在乎别人看法"的人,往往最在意外界评价。
1.1 当代社会的"游戏社交税"
现在年轻人社交有个潜规则:要是完全不懂流行游戏,相当于自动缴纳"社交税"。具体表现是这样的:
场景 | 不会王者的代价 |
同事午餐闲聊 | 需要额外解释为什么不懂"打野""上单"等黑话 |
00后团建活动 | 可能被迫当观众或负责订奶茶 |
家族聚会 | 要忍受小侄子看文盲般的同情眼神 |
我表妹去年实习时,就因为完全接不住同事们开的游戏梗,硬是啃了三天攻略恶补英雄技能。用她的话说:"比考雅思那会儿还拼。"
二、拒绝王者的五种真实心理
通宵整理资料时发现,说"与我无关"的人大致能分成这几类:
- 时间守卫者:坚信"有这时间不如学英语/健身"(虽然他们的Kindle已经吃灰两年)
- 操作恐惧症:被新手教程里"三技能接闪现"的提示吓退,实际连安装包都没下载过
- 道德优越派:把不玩游戏等同于自律,但抖音使用时长日均4小时
- 经济考量型:听说要买皮肤就果断放弃,却在Steam夏促时剁手十几款打折游戏
- 信息过载者:光是看到30多个英雄和100多种装备就头大,选择直接躺平
最逗的是我发小,属于典型的口嫌体正直——朋友圈骂了三年"手游毁青春",上个月突然晒出王者段位截图,配文"带妹上分,有手就行"。
2.1 那些年我们错过的社交货币
华东师大2021年的《青少年亚文化研究》指出,游戏话题在现代社交中的占比高达37%,仅次于明星八卦和职场吐槽。有次我亲眼见证两个陌生程序员因为讨论"公孙离怎么削了"聊成开黑队友,比相亲还高效。
反观坚持"不沾游戏"的老王,上周部门调岗时才发现,新团队里8个人有6个王者开黑群。他现在肠子都悔青了,偷偷问我:"现在练安琪拉还来得及吗?"
三、游戏绝缘体的生存现状
完全避开王者荣耀的人,发展出不少神奇的自保策略:
- 战术性点头:在别人说"这波团战"时保持迷之微笑
- 万能接话术:"我上次看主播玩那个...呃...挺厉害的"
- 注意力转移:突然掏出手机"哎呀这个邮件我得回一下"
我大学室友更绝——他至今分不清后羿和鲁班谁是谁,但发明了"嗯嗯这个英雄皮肤确实帅"的通用话术,居然蒙混过关三年。
不过最惨的还是相亲市场的游戏小白。婚恋平台数据显示,会玩主流游戏的单身男女,首次约会成功率高出23%。朋友介绍的相亲对象上周就因为说了句"王者荣耀不是小学生玩的吗",当场被00后女生划入"代沟严重"黑名单。
四、当游戏成为时代背景音
写到这里天都快亮了,突然意识到王者荣耀这类现象级游戏,早就变成像微信、淘宝一样的数字基建。你可以不用,但没法假装它不存在。
就像我奶奶至今不会用智能手机支付,但去菜市场时会自觉把现金递给挂着收款码的摊主。那些宣称与王者荣耀无关的人,其实都活在游戏文化渗透的时空里——
可能是公司电梯里的开黑邀约,可能是微博热搜上的KPL赛事,也可能是便利店冰柜里印着游戏角色的联名雪糕。真正与之无关的,大概只有深山寺庙里没用过4G的修行者。
窗外开始有晨跑的人了,我突然想起老张那天说完"与我无关"后,手机突然弹出条通知——是他订阅的《王者荣耀版本更新公告》。他手忙脚乱关掉的样子,像极了当年被班主任发现抽屉里漫画书的我。
网友留言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