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画画变成蛋仔派对:一场意外走红的艺术狂欢
凌晨两点半,我盯着屏幕上那个圆滚滚的蛋形生物发呆——这已经是我这周画的第47个"蛋仔"了。事情要从上个月说起,当时我在B站随手发了张用Procreate画的简笔鸡蛋,配文"试图画静物但手有自己的想法",结果第二天醒来,这条动态莫名其妙多了2000+转发,评论区挤满各种魔改版本:戴墨镜的、穿JK制服的、头顶WiFi信号的...
一、从鸡蛋到"蛋宇宙"的奇幻漂流
最开始只是美术生之间的梗图接力。央美的@阿茶茶茶茶 给鸡蛋加了两坨腮红,国美的@素描本杀手 添上四肢改成跑步姿势。直到某天,游戏区的UP主把这种画风做进了《蛋仔派对》的二创视频,整个互联网突然像被打了蛋黄酱——
- 微博话题:#当画画变成蛋仔派对# 阅读量3.2亿
- 抖音挑战赛:相关视频播放量破18亿次
- 线下展览:上海愚园路出现整面"蛋仔涂鸦墙"
最离谱的是上周三,我在便利店听见收银员对同事说:"今天又卖了三十多个茶叶蛋,老板说这叫'跨界联名'。"
1. 为什么是鸡蛋?
和川美雕塑系的老王撸串时,他拿着烤馒头比划:"你看啊,鸡蛋的造型就像..."
造型特征 | 创作优势 |
基础椭圆形 | 零基础也能上手,PS液化工具随便推 |
无明确五官 | 可严肃可卖萌,适配所有情绪表达 |
中性色彩 | 丙烯/水彩/马克笔都能驾驭 |
"说白了就是容错率高。"老王把馒头戳进辣酱里,"当年我们画石膏几何体,现在年轻人画电子鸡蛋,本质都是造型训练。"
二、全民蛋仔创作指南
在杭州教儿童画的同事小林最近很崩溃:"上周让小朋友画动物,交上来全是长耳朵的蛋...家长还问我是不是新式教学法。"其实要加入这场狂欢很简单:
- 第一阶段:基础款
- 工具:铅笔+复印纸就行
- 口诀:"一个圆,两条线,表情随便变"
- 第二阶段:魔改款
- 推荐工具:Procreate对称绘图功能
- 常见流派:机械蛋(加齿轮)、美食蛋(画成煎蛋)、拟人蛋(穿汉服)
昨天试了用Blender建蛋仔模型,发现只要三步:创建球体→添加布料模拟→播放动画,就能得到蹦蹦跳跳的3D蛋,这大概解释了为什么相关二创视频能霸榜。
2. 那些令人窒息的衍生玩法
在"万物皆可蛋仔化"的法则下:
- 文学界:豆瓣出现#蛋仔文学#tag,用鸡蛋视角改写《小王子》
- 音乐区:《孤蛋者》《蛋蛋去哪儿》改编歌曲屠榜
- 手工圈:黏土蛋仔手机壳材料包月销10万+
最绝的是某考研机构把政治考点编成"蛋仔大闯关",马原部分直接画成戴眼镜的哲学蛋,肖秀荣看了都要沉默。
三、藏在圆润外表下的次世代美学
中国传媒大学动画学院的张教授在《2023青年亚文化报告》里提到:"蛋仔现象本质是Z世代对'安全型创意'的追求——在既定框架内实现最大程度的个性表达。"
凌晨三点翻看#蛋仔派对#超话,发现条神评论:"我们这代人,连叛逆都是圆滚滚的。"想想确实,比起哥特式的尖锐反抗,当代年轻人更擅长用软萌外壳包裹态度。就像上周看到那个疫苗接种宣传漫画,穿白大褂的医生蛋仔说:"可以怕疼,但要记得防护哦~"
咖啡已经续到第四杯,屏幕右下角弹出新消息:之前合作过的出版社编辑问要不要出《蛋仔绘画教程》。我扭头看了眼窗外的晨光,在对话框里打字:"要不...再加个社会学分析章节?"
网友留言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