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超市博主开始玩蛋仔派对:一场荒诞又治愈的跨界实验
凌晨2点37分,我蹲在便利店冰柜前拍第17张酸奶陈列照片时,突然意识到自己正在用选秀节目的标准给货架打分——最前排的明治保加利亚酸奶像C位出道的偶像,角落里的本地品牌活像被淘汰的练习生。这个荒谬的比喻让我笑到打翻购物篮,也突然想明白为什么最近总刷到"蛋仔派对超市博主"这种神奇组合。
当两种毫不相干的事物开始约会
事情要从上个月说起。我家楼下超市新来的收银员小妹,总在扫码间隙盯着手机傻笑。有次实在忍不住偷瞄,发现她居然在用《蛋仔派对》的皮肤给商品拟人——货架上的桶装水被P成圆滚滚的蓝色蛋仔,促销堆头成了它们的游乐场。
- 膨化食品区变成"薯片弹跳床"
- 生鲜柜台化身"三文鱼障碍赛"
- 就连打折标签都成了"金币收集道具"
这种病毒式联想像极了《追忆似水年华》里玛德琳蛋糕触发的记忆漩涡。只不过当代年轻人的普鲁斯特时刻,是看到鲜鸡蛋就自动脑补游戏里的复活场景。
超市货架才是最好的元宇宙入口
我花了三周时间潜伏在各大平台,发现这类内容早形成完整生态链。根据观察笔记整理出典型创作模式:
内容类型 | 案例示范 | 流量密码 |
商品拟人化 | 给洗衣液瓶子画蛋仔表情 | 打破日常认知框架 |
动线攻略 | "周三晚8点冷藏区人最少" | 实用信息+游戏化表达 |
价格解密 | 用抽卡机制解释促销规则 | 化解消费焦虑 |
最绝的是某位博主把会员积分换算成游戏经验值,评论区瞬间变成大型代练交易现场——"带刷周二双倍积分本,来奶妈和坦克"。
为什么是超市?为什么是现在?
想起人类学家项飙说的"附近的消失",这种内容爆火突然变得很好理解。当年轻人对社区菜场的记忆被盒马鲜生取代,他们正在用游戏语言重新发明一种接地气的亲密感。
就像我表妹说的:"在游戏里组队抢道具,和现实中抢购限量酸奶有什么区别?都是拼手速看攻略。"她说这话时,我们正在全家便利店试验网红吃法——用关东煮的汤泡蛋仔派对联名饼干,味道像被雷劈过的电子宠物。
从商品测评到社会实验
深度观察后,我整理出这类博主必备的生存技能:
- 显微镜级观察力:能发现第7排货架底部藏着临期折扣
- 跨次元联想力:把购物小票解读成游戏成就列表
- 社牛免疫力:对着冷藏柜自言自语拍视频也不会尴尬
上周亲眼见证某高校学生在物美超市搞"真人版蛋仔派对",他们把购物车当碰碰车玩,最后被保安驱逐时还在喊"这关地形设计不合理"。荒诞得让我想起大卫·格雷伯在《毫无意义的工作》里的预言:未来人类会自发创造有意义的游戏。
收银台前永远排着长队,有人刷短视频,有人开黑打游戏。突然觉得超市就像当代生活的缓冲地带,货架上的商品编码和游戏里的道具ID,本质上都是我们对抗虚无的密码本。
冰柜的冷气扑在脸上,我决定把拍到一半的酸奶测评改成《论如何在便利店用关东煮煮出复活药水效果》。反正凌晨三点的超市里,每个熬夜的灵魂都在进行着类似的荒诞创作。
网友留言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