口碑双活动时间有没有"固定搭档"?扒一扒那些藏在优惠里的商业机密
周末路过楼下的火锅店,玻璃窗上贴着的"口碑双12五折套餐"海报被风吹得哗哗响。服务员小李正踮着脚加固海报,看见我驻足观望,笑着探出头:"姐,现在囤券最划算了!"这让我突然想起最近总被问起的问题——口碑这些大促活动,背后到底有没有固定合作的金主爸爸?
一、那些年我们追过的口碑"黄金搭档"
翻出手机里2019年的消费记录,那年双11我在某连锁奶茶店用口碑券换了3杯半价杨枝甘露。店员神神秘秘地说:"我们可是首批战略合作伙伴"。打开口碑APP,首页轮播图上确实挂着他们家醒目的logo。
1. 餐饮界的"钉子户"
仔细观察近三年的活动名单,肯德基、星巴克、海底捞这几个名字就像钉在榜单上的常青树。特别是去年双12,星巴克在杭州湖滨店推出的"买一送一"套餐,直接让门店排号机爆单。
- 2019年参与品牌:87家(餐饮占61%)
- 2021年参与品牌:213家(餐饮占比58%)
- 2023年最新数据:326家(餐饮占比53%)
2. 零售商的"季节性恋爱"
比起餐饮品牌的稳定,便利店和商超更像是"候鸟型伴侣"。记得2020年双11,全家便利店突然推出"满30减15"的神券,结果货架上的饭团便当下午三点就被扫空。但到了次年618,他们的位置就被罗森取代了。
活动时段 | 主力零售品牌 | 优惠力度 |
2021双11 | 全家便利店 | 满40减20 |
2022双12 | 罗森便利店 | 第二件0元 |
2023年货节 | 盒马鲜生 | 爆品直降30% |
二、藏在时间表里的商业密码
上个月和做商圈运营的老王喝酒,他趁着醉意透露:"你以为双11和双12是随便定的?这都是掐着账期来的。"这话让我想起去年观察到的一个细节——某连锁健身房总是在季度末出现在活动名单里。
1. 开学季的"教育套餐"
去年9月的活动里,突然冒出来20多家少儿培训机构。英孚教育推出的"报课送千元礼包"在妈妈群里疯传,后来才知道他们的财务结算周期正好卡在第三季度末。
2. 节假日的"流量绑架"
最明显的是今年情人节,虽然不在传统大促周期,但口碑硬是拉来COCO都可、哈根达斯搞了个"甜蜜补给站"。当天下午三点,武林银泰的哈根达斯柜台前排满了拿着手机核销券码的小情侣。
三、优惠券背后的资源博弈
我家楼下水果店张老板去年咬牙参加了双12,他跟我吐槽:"平台要我们让利30%,说是给流量扶持,结果活动页面要翻到第五屏才能看见我家。"这话让我想起在《2022年本地生活服务报告》里看到的数据:头部品牌占据70%的曝光资源。
- 流量置换:知名品牌获得开屏广告,中小商家获得搜索位
- 资源打包:连锁品牌捆绑周边小店组成"优惠联盟"
- 数据共享:参与商家可获得周边3公里用户画像
1. 联名款的秘密
今年开春最火的案例要数奈雪的茶×口碑推出的春日限定套餐。不仅APP专属页面设计得粉嫩,连杯套都是定制款。后来听说这个合作提前半年就开始策划,光是优惠力度就谈了八轮。
2. 地域特供的玄机
上个月去成都出差,发现当地口碑活动里冒出一堆火锅店,而同期杭州页面主打的是网红咖啡馆。问了下做运营的朋友,他说这是根据城市消费热力图做的动态调整,连合作商的备货量都是实时更新的。
四、消费者不知道的"潜规则"
有次凌晨刷口碑,偶然发现某面包店的"满50减25"券突然补货。第二天问店长,他苦笑着说:"这是平台临时加的KPI,我们凌晨三点还在调整烤箱温度。"原来这些突然出现的"神券",多半是平台为了冲数据临时谈判的结果。
突发情况 | 平台应对策略 | 典型案例 |
某品牌临时退出 | 就近寻找同品类替补 | 2021年双11某奶茶店违约,紧急替换为5家区域品牌 |
单品类热度不足 | 追加定向补贴 | 2022年618鲜花品类加推"满100返50" |
窗外的风突然大起来,火锅店的海报终究没扛住大风,啪地拍在玻璃窗上。小李急忙跑出来捡海报,嘴里嘟囔着:"得跟总部说说,下次换个结实点的背胶。"这话倒让我想起口碑那些合作伙伴——看似牢固的关系,其实也都在动态调整中寻找着平衡点。
网友留言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