邵语玩迷你世界:一场关于语言与游戏的奇妙碰撞

频道:游戏攻略 日期: 浏览:1

凌晨两点半,我盯着电脑屏幕揉了揉发酸的眼睛,咖啡杯早就见底了。突然想到前几天在论坛看到有人讨论"邵语玩迷你世界"这个话题,当时觉得特别有意思——一个几乎消失的南岛语系语言,和00后最爱的沙盒游戏,这两个看似毫无关联的事物,怎么就被联系到一起了呢?

邵语到底是什么来头?

说实话,在查资料之前我对邵语的了解仅限于"台湾原住民语言"这个模糊概念。翻了一堆论文才发现,这语言比我想象的复杂得多:

  • 使用人数不到10人(2019年台湾原民会数据),比大熊猫还稀有
  • 属于濒危语言中的极度濒危级别
  • 没有传统文字系统,靠罗马拼音记录
  • 动词变化多到让人头皮发麻,光是"吃饭"就有七八种说法

记得采访邵族文化工作者时,有位阿姨苦笑着说:"现在族里小孩宁愿学英语也不愿学邵语,觉得没用。"这话让我心里咯噔一下。

迷你世界怎么就成了语言救星?

去年偶然在B站看到个视频,标题是"用邵语玩迷你世界第一天"。点开发现是个邵族初中生,边建房子边用邵语解说:"Mushashash a fari, ini'a fari ka minazak."(这是我的房子,不是你的房子)。弹幕里一片"虽然听不懂但好酷"。

邵语玩迷你世界

后来发现这不是个例,至少发现了三种有趣的现象:

现象 具体表现 案例
游戏术语邵语化 自创游戏用语如"采矿"叫kumizat(原意是挖地瓜) 某玩家获得3000+点赞的术语对照表
虚拟祭典重现 在游戏里还原邵族丰年祭场景 去年中秋节的线上联合活动
语言教学场景化 通过建造过程教基础词汇 "每日五词"系列视频

年轻人到底在玩什么花样?

跟几个00后玩家深夜连麦,发现他们的脑回路特别有意思:

  • 把游戏ID改成邵语单词,比如叫"Rariskal"(彩虹)的玩家
  • 组建邵语玩家公会,入会要会说三句以上邵语
  • 在游戏聊天框里混用邵语和颜文字 (◕‿◕✿)

最绝的是有个高中生,为了在游戏里准确还原邵族传统家屋,特意跑去日月潭找老人学建筑词汇,后来还真被他整理出一套《迷你世界邵式建筑词典》

专家们怎么看这事?

翻到台大语言所林教授去年发表的论文《数位原住民的语言复兴策略》,里面提到个有趣的观点:"游戏场景提供的低焦虑语言环境,比课堂更有利于濒危语言传播。"

不过也有反对声音。某次研讨会上,传统派学者拍桌子说:"把神圣语言用在游戏里是对祖先不敬!"结果当场被00后研究员怼回去:"如果语言死了,才是最大的不敬吧?"

凌晨三点半,窗外开始下雨。我突然想起那个邵族玩家说的:"在游戏里说邵语的时候,感觉祖先也在和我一起打怪。"屏幕的光映着雨痕,莫名有点感动。

或许语言就像游戏里的方块,拆开是死的,组合起来就有了生命。敲下这些字的时候,耳机里循环着邵语版的迷你世界攻略解说,虽然90%听不懂,但那个欢快的语调,莫名让人想起小时候外婆教方言的情景...

网友留言(0)

评论
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