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偶像开始「自己造自己」:艺人品牌如何玩出新花样?
最近在追星群里发现个有趣现象:粉丝们不再单纯讨论偶像的舞台表现,反而对艺人自己策划的生日会、原创手势舞这些「自产内容」如数家珍。就像上周看到王菲菲在直播里教粉丝用旧衣服改造打歌服,话题废物利用式追星直接冲上热搜前三。
一、传统偶像VS自创型偶像:品牌塑造的两种剧本
记得十年前追星,经纪公司给的「人设手册」就像圣经——甜美系必须穿粉色蓬蓬裙,rapper绝不能戴金丝眼镜。而现在的情况是,张艺兴的「染色体计划」培养练习生,王嘉尔自己当创意总监设计演唱会道具,这些「越界」行为反而让他们的商业价值翻倍。
对比维度 | 传统偶像模式 | 自创偶像活动 |
内容产出 | 公司策划团队包办 | 艺人主导创意方向 |
粉丝粘性 | 依赖作品曝光周期 | 日常互动创造持续热度 |
商业价值 | 品牌代言为主要收入 | 衍生品开发+内容付费多元变现 |
1.1 那些「不务正业」的惊喜
去年李宇春的「周末DIY教室」特别有意思,她在视频里教观众用快递盒做手机支架。这个看似与歌手身份无关的企划,反而让某家居品牌的联名款销量暴涨200%。粉丝在超话里调侃:「现在买专辑送手工教程,买一送三血赚」。
二、自创活动的三大核心作用
- 人格立体化:比如白敬亭的「GoodBai」潮牌,每件衣服都藏着球鞋元素,强化了他「鞋痴」的公众认知
- 内容可持续:周深定期更新的「卡布叻小剧场」系列,在音乐作品空窗期维持着话题热度
- 商业破圈力:据《艺人商业价值评估报告》显示,开展自创项目的艺人广告溢价能力平均提升37%
2.1 你绝对想不到的案例
说唱歌手GAI最近在抖音开了档《江湖厨房》节目,边炒火锅底料边即兴rap。这种反差操作不仅吸引美食博主翻拍挑战,还意外带火了川渝地区的非遗豆瓣酱产业。
三、从0到1打造个人品牌实验室
观察蔡徐坤的「KUN式企划」特别有启发性:
- 季度主题化:比如「航海季」贯穿音乐、穿搭、公益活动
- 参与感设计:让粉丝投票决定MV里的关键道具
- 商业闭环:限量周边总保留10%收益用于粉丝奖学金
成功要素 | 数据表现 |
内容独特性 | 社交媒体自然流量占比68% |
跨界融合度 | 品牌合作续约率91% |
用户共创性 | 周边复购率3倍于行业平均 |
四、小心这些「自创陷阱」
见过太多用力过猛的案例:某演员硬要开美妆教程被吐槽「死亡眼线」,还有歌手设计的联名款T恤因尺码问题闹上热搜。关键要找到「专业」与「兴趣」的甜蜜点——就像刘雨昕的「舞蹈解剖课」,完美结合她的编舞能力和运动品牌资源。
4.1 接地气不等于低质量
易烊千玺的「封闭货车」艺术企划就很有参考价值。这个持续三年的摄影项目,每次更新都能引发美院校学生的专业解读,证明高质量的个人创作同样能引发破圈效应。
五、未来已来的可能性
现在连虚拟偶像都知道要搞「自主升级」了,最近洛天依的「声库自定义」功能让粉丝能调整音色参数。或许明年我们能看到真人歌手开办「AI声纹训练营」,教大家用机器学习技术创作属于自己的数字分身。
窗外传来邻居家孩子在阳台翻唱自创的偶像应援曲,吉他和笑声混着夏夜蝉鸣。这个时代最迷人的,或许就是每个人都能在追光的过程中,找到属于自己的那束光。
网友留言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