爱心护理活动中的志愿服务培训:让善意更专业
周末去社区做义工时,看到新来的小张手忙脚乱地给老人量血压,血压计绑带都缠反了。李奶奶打趣说:"小伙子,你这是要把我的胳膊打包寄走啊?"这场景让我想起,志愿服务光有热情还不够,专业的培训就像炒菜时的火候——差一点都不行。
为什么需要专业培训?
去年参加市红十字会急救培训时,讲师老周讲了个真实案例:某养老院志愿者给卧床老人喂饭,因为不懂吞咽障碍护理常识,差点酿成事故。数据显示,接受系统培训的志愿者事故率比未培训者低73%(《中国老年护理安全白皮书》2023)。
培训项目 | 参训志愿者服务满意度 | 未培训志愿者服务满意度 |
基础护理技能 | 92% | 68% |
应急处理能力 | 88% | 54% |
沟通技巧 | 95% | 72% |
培训内容要像搭积木
我们社区的培训课程设计就很有意思,像玩闯关游戏:
- 第一关:安全知识(如何正确搀扶/轮椅转移)
- 第二关:护理技能(测量生命体征/协助服药)
- 第三关:沟通技巧(与认知障碍老人对话方法)
培训方法大比拼
上次参加区里组织的志愿者交流会,各家机构的培训方式五花八门:
培训方式 | 优点 | 缺点 |
情景模拟 | 实战感强 | 耗时较长 |
线上课程 | 时间灵活 | 互动性差 |
师徒带教 | 经验传承 | 依赖导师水平 |
我们社区的创新做法
王姐是社区护理站的资深护士,她发明的"三分钟教学法"特别受欢迎:
- 用手机拍摄常见操作短视频
- 制作口袋手册配上手绘示意图
- 每周三中午开展"咖啡时间"答疑
培训效果看得见
去年参加失智老人护理培训后,我发现用回忆疗法与张爷爷聊天效果特别好。现在每次去,他都会拉着我讲年轻时跑船的故事,眼角的皱纹都带着笑意。
记得第一次给卧床老人擦身时,培训老师反复强调的"三擦三不擦"口诀:擦皮肤皱褶处,不擦骨突处;擦汗渍处,不擦干燥处;擦污染处,不擦清洁处。这些细节知识,让我们的服务既专业又温暖。
最近在整理志愿者的服务日记时看到,经过系统培训的小组,服务对象好评率从最初的65%提升到了89%。有个高中生志愿者写道:"学会正确使用移位机后,陈阿姨终于放心让我帮忙了,这种被信任的感觉真好。"
持续学习不能停
就像小区里的刘医生常说的:"医疗技术在更新,志愿服务也要与时俱进。"上个月刚参加了新推出的老年人心理危机干预培训,现在面对服务对象的情绪波动,处理起来更有章法了。
窗外的梧桐树又绿了,活动室里传来新一期培训学员的欢笑声。看着他们认真练习血压测量的样子,忽然想起李奶奶那句话:"专业培训过的志愿者啊,就像冬天的暖手宝——温度刚刚好。"
评论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
网友留言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