学活动如何让大伙儿更“有担当”?
老张蹲在小区门口修自行车,额头的汗珠在三月阳光下亮晶晶的。这位汽修厂退休师傅连续五年参加社区学日,用他的话说:"闲着也是闲着,给街坊们紧一紧螺丝,心里头踏实。"这样的场景正在全国各地上演,从义务理发到家电维修,从交通引导到关爱独居老人,看似平常的小事正像春雨般浸润着整个社会。
一、老传统遇上新时代
1963年《人民日报》刊载毛主席"向同志学习"题词时,可能没想到这个号召能跨越半个多世纪。现在全国注册志愿者超2.3亿人,相当于每6个人里就有1个"活"。北京师范大学去年发布的《公民责任意识调查报告》显示,参与过志愿服务的群体中,83%表示更关注公共事务。
1.1 从"要我帮"到"我要帮"的转变
上海浦东某写字楼的90后白领小林,每周三午休时间都会去教社区老人用智能手机。"刚开始是单位组织的,现在发现老人家学会视频通话时的笑脸特别治愈。"这种转变在《2023年度志愿服务白皮书》里得到印证:企业集体组织的活动占比从2018年的65%下降到2023年的38%,自发参与比例显著提升。
年度 | 集体组织占比 | 自发参与占比 | 服务时长中位数 |
---|---|---|---|
2018 | 65% | 22% | 8小时/年 |
2023 | 38% | 57% | 34小时/年 |
二、看得见的变化在发芽
杭州某小学的"存折"项目特别有意思。孩子们通过做家务、社区服务赚取"道德积分",存到虚拟账户里兑换学习用品。三年下来,这个学校被评为市级文明校园,最让人惊喜的是家长群里的变化——原本爱乱扔垃圾的王大哥,现在看到地上有纸屑都会顺手捡起来。
2.1 社区里的暖心循环
在重庆山城巷,有个持续运转12年的"菜市"。摊主们自愿拿出部分收益成立互助基金,已资助17个困难家庭子女上大学。更妙的是受助学生毕业后都回来当志愿者,形成独特的爱心接力。这样的案例在《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案例集》里收录了四十多个。
- 邻里守望:武汉某社区安装的500个共享工具箱,使用率达92%
- 时间银行:广州推行的志愿服务时长兑换养老服务,已有2.1万人开户
- 技能共享:成都程序员自发组织的"代码义诊",帮小微企业节省IT支出超千万
三、春风化雨的力量
苏州河边的环保志愿者老周,随身带着个磨得发亮的笔记本。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河道PH值变化,这些数据后来成为政府治污的重要参考。"刚开始就想着捡捡垃圾,现在觉得自己真成了城市管家。"这种主人翁意识的觉醒,正是社会责任感最生动的注脚。
南京大学社会学院跟踪调查显示,持续参与公益活动的群体中:
- 91%更愿意主动遵守公共秩序
- 76%会定期关注社区公告
- 68%参与过基层民主协商
春日的阳光透过梧桐树叶,在学宣传栏上洒下斑驳光影。菜市场里帮着拎重物的红马甲,马路口耐心指路的银发族,办公室里自发组织的旧衣回收点……这些细碎的温暖正在编织成一张责任之网。当助人成为习惯,担当变成自然,或许这就是精神最持久的生命力。
网友留言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