联通校园营销活动简报:如何提升品牌形象
九月开学季,校园里到处都是拖着行李箱的新生、发传单的兼职学生,以及各运营商支起的蓝色帐篷。联通的摊位前,几个学生正围着工作人员咨询套餐——但隔壁竞争对手的扫码领礼品活动,明显吸引了更多人。这种场景,恰恰暴露了校园营销的核心痛点:如何让学生记住的不仅是赠品,而是品牌价值。
一、品牌定位:找准学生群体的真实需求
在南京某高校的调研显示,67%的大一新生选择手机卡时,更关注「夜间流量是否免费」而非套餐价格。这提醒我们:年轻用户要的不是便宜,而是契合生活场景的解决方案。
1.1 产品设计里的「小心机」
联通去年推出的「自习室专属流量包」就是个典型案例:
- 每晚22:00-次日6:00赠送10GB
- 覆盖校内所有自习区域
- 自动关联校园WiFi登录
这个设计使办理量同比提升42%,关键抓住了学生熬夜备考的真实场景。
功能点 | 学生关注度 | 竞品覆盖情况 |
---|---|---|
夜间流量 | 89% | 移动(部分)、电信(无) |
校园区域覆盖 | 76% | 移动(全)、电信(教学楼除外) |
二、情感连接:让营销变成校园记忆
武汉某高校的「寻找5G体验官」活动值得参考:
- 邀请学生用5G直播开学典礼
- 视频在食堂大屏循环播放
- 参与者获得实习内推机会
这种设计让品牌不再是销售者,而是学生成长的见证者和助力者。
2.1 线下活动的「破圈效应」
上海联通在交大做的「网速争霸赛」,用测速APP实时显示各运营商表现。活动现场排起长队,很多学生边测试边发朋友圈——这种透明化对比反而增强了可信度。
活动形式 | 参与人数 | 二次传播量 |
---|---|---|
传统地推 | 200人/天 | 15条/天 |
互动竞赛 | 500人/天 | 230条/天 |
三、社会责任:超越商业的价值传递
成都分公司联合高校设立的「数字反哺角」值得推广:
- 每月组织学生教老年人用智能手机
- 累计服务时长可兑换通话分钟
- 活动过程拍摄纪录片
这种做法巧妙地将企业社会责任转化为可感知的校园存在。
3.1 长期主义的品牌沉淀
广州某高校的联通营业厅,现在已经成为学生社团的固定活动场地。墙上挂着历年学生设计的套餐方案,柜台上放着毕业生留下的感谢信——这些细节让冷冰冰的营业厅变成了有温度的校园地标。
四、数据驱动:动态优化营销策略
通过校园APP埋点发现,学生在周三下午的套餐咨询量是其他时段的3倍。联通郑州团队及时调整:
- 在这个时段增设「学长学姐帮选套餐」服务
- 推出限时叠加包
- 安排技术骨干现场演示网络优化方案
五、传播渠道:混搭才有穿透力
西安高校的案例证明,教超收银台的小票广告比线上投放更有效。当学生拿着泡面和饮料结账时,小票上的「夜间流量可兑换关东煮折扣券」直接刺激了办理量。
夕阳西下,校园里的帐篷陆续收摊。联通工作人员正在整理今天的登记表,几个学生跑来问明天是否还能办理——他们记住了那个帮调试路由器的工作人员,而不是桌上的充电宝赠品。这或许就是品牌形象最扎实的落地方式。
评论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
网友留言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