蛋仔派对的繁体字名字是什么
蛋仔派对的繁體字名字是啥?這問題困擾我好幾天了
昨晚半夜三點刷手機時,突然想到這個問題——《蛋仔派對》的繁體版到底叫什麼名字啊? 我翻遍官網和論壇都沒找到明確答案,乾脆爬起來把查到的資料全整理出來。這遊戲現在這麼火,居然沒人認真討論過這個細節問題,真是見鬼了。
先說結論:官方根本沒改名字
查了整整兩小時後發現,網易根本沒給這遊戲另取繁體中文名。在香港和台灣地區的App Store裡,遊戲名稱依然顯示為簡體字的「蛋仔派對」,只是遊戲內文字變成繁體而已。這操作跟《原神》《王者榮耀》那些直接取新名的遊戲完全不一樣。
不過有趣的是,玩家社群裡倒是出現過幾個民間譯法:
- 蛋仔派對(直接沿用)
- 蛋仔派對(簡轉繁版)
- 蛋寶派對(把「仔」換成台灣常用暱稱)
為什麼官方不另取名字?
我猜可能這幾個原因:
品牌統一 | 「蛋仔」已經是註冊商標,改名字要重新申請 |
成本考量 | 遊戲內所有語音都喊「蛋仔」,重錄要錢 |
文化差異小 | 「派對」在繁中區本來就是常用詞 |
那些年被改名的遊戲們
對比其他遊戲的處理方式就更有趣了。像是《絕地求生》台灣叫《PUBG M》,《第五人格》香港譯作《第五個性》,但《蛋仔派對》偏偏走極簡路線。這讓我想到去年採訪某遊戲本地化團隊時,他們說過:「現在年輕玩家都看得懂簡體字,譯名反而容易弄巧成拙。」
不過有些改動還是必要的,比如:
- 「道具」改成「物品」(台灣用語)
- 「水平」改成「水準」
- 「視頻」變成「影片」
玩家怎麼稱呼這遊戲?
在PTT和巴哈姆特爬文時發現,台灣玩家大多直接叫「蛋仔」,少數人會開玩笑說「圓寶派對」(因為角色圓滾滾的)。香港玩家更絕,有人用粵語暱稱「蛋散派對」——雖然「蛋散」在廣東話裡有點雙關意味,但大家似乎玩得很開心。
凌晨四點半突然想到,應該查查商標註冊資料。果然在台灣經濟部智慧財產局網站查到,網易在2022年就用「蛋仔派對」註冊了商標,分類包含電子遊戲、周邊商品等。這下實錘了,官方就是鐵了心不改名。
遊戲術語的繁簡之爭
雖然名字沒改,但遊戲內文本確實有在地化調整。比如「闖關」變成「挑戰關卡」,「賽季」變成「季節」,連「氪金」這種俚語都改成「課金」。最讓我意外的是「盲盒」譯成「驚喜包」——這譯法其實更早出現在台灣的實體商品市場。
整理到這裡突然發現,這遊戲的UI字體也有玄機。簡體版用的是「方正準圓體」,繁體版卻換成「華康俪圓體」,可能是為了避免缺字問題。這種細節要不是半夜強迫症發作根本不會注意到...
咖啡喝到第三杯,順手查了下其他地區版本:
- 日本:《Eggy Party》(英文直譯)
- 韓國:《알까기 파티》(意譯為「碰蛋派對」)
- 東南亞:直接用簡體中文版
說來好笑,我表弟昨天還問:「這遊戲在美國會不會叫Eggy McPartyface?」這小子根本不知道,歐美版連影子都還沒見到呢。不過要是真上市,搞不好會像《Among Us》那樣保留原名,現在老外玩《原神》不也照喊「Genshin」嗎?
窗外天都快亮了,最後檢查下資料準確性。根據《2023年移動遊戲本地化白皮書》,超過60%的中國遊戲出海時會保留原名或拼音,這趨勢在休閒品類尤其明顯。想想也有道理,《糖豆人》在中國不也沒改名叫「糖球人」嗎?
突然發現電腦邊緣貼著去年電玩展的採訪筆記,上面寫著某大廠PM說過:「與其糾結譯名,不如把伺服器弄穩定點。」現在看來說得真對——昨天《蛋仔派對》台服又炸了,討論區全在罵「延遲到派對都涼了」,誰還在乎遊戲叫什麼名字啊。
网友留言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