长虹集团控制活动的成功秘诀:藏在细节里的管理哲学

频道:游戏攻略 日期: 浏览:1

说起长虹集团,很多人可能首先想到的是他们家喻户晓的电视产品。但鲜为人知的是,这家成立66年的老牌企业,在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中,靠着独特的控制活动体系,硬是闯出了营收超1500亿元的新天地。车间里的王师傅有句话说得好:"咱们长虹的管理,就像川菜里的郫县豆瓣——看着普通,离了它还真不成席。"

长虹集团控制活动:成功的秘诀

战略布局:从"制造"到"智造"的跨越

2013年那场彩电行业价格战,至今让不少业内人士心有余悸。当时刚接任董事长的赵勇却在这时做了个大胆决定:拿出全年利润的35%投入智能制造。这个看似冒险的决策,如今看来正是长虹转型的关键转折点。

对比维度 2013年 2023年
自动化生产线占比 12% 68%
产品研发周期 18个月 7个月
定制化产品比例 5% 42%

产品线调整的"三三制"原则

在绵阳总部的战略会议室里,挂着幅特别的地图——用三种颜色标注着现金牛业务成长型业务种子业务。分管生产的李总透露:"我们每季度都要重新评估,确保三类业务的比例维持在3:3:4的黄金分割点。"

流程再造:让每个齿轮都精准咬合

走进长虹的智能工厂,会发现个有趣现象:物料小车永远在距离操作台1.2米的位置停靠。这个看似刻板的细节,背后是287次现场实验得出的最优解。供应链负责人张经理说:"省去的0.3秒乘以百万次操作,每年能多生产1.2万台设备。"

  • 订单响应速度提升至行业平均水平的2.3倍
  • 库存周转率较2018年提升57%
  • 跨部门协作流程从11个环节精简到5个

晨会制度的"三个一分钟"

在总装车间,每天的晨会雷打不动执行着:1分钟问题反馈、1分钟解决方案、1分钟任务分配。质检员小刘笑着说:"现在连食堂大妈都知道用PDCA循环改进打饭效率。"

数字化转型:看不见的智能大脑

长虹集团控制活动:成功的秘诀

去年冬天,当同行在为芯片短缺发愁时,长虹的供应链系统提前三个月就发出了预警。这个被称作"雨燕"的智能系统,整合了23个外部数据源156个内部流程节点。信息部的陈博士透露:"现在连注塑机的温度波动,都会触发三级预警机制。"

技术应用 实施效果
AI质检系统 不良品率下降至0.12%
数字孪生工厂 试产周期缩短60%
智能能耗管理 单位产值能耗降低41%

人才培养:激活组织的最小单元

在长虹的培训中心,有个特殊的"回炉再造"计划——每年抽调10%的管理层重新下车间。去年刚从市场部调回生产线的孙主任感慨:"重新摸到生产线,才知道之前的决策有多不接地气。"

长虹集团控制活动:成功的秘诀

  • 建立行业首个"双通道"晋升体系
  • 实施"千匠计划"培养技术蓝领
  • 创新"师徒制2.0"知识传承模式

创新工坊的"三不原则"

研发中心的创新工坊里挂着醒目的标语:不设KPI、不查考勤、不问出处。正是这种宽松环境,诞生了获得德国红点奖的空调导风板设计。项目负责人杨工说:"有时候灵感比制度更重要。"

风险管控:织就安全防护网

去年原材料价格剧烈波动期间,长虹的套期保值操作被写进哈佛商学院案例。财务总监周总透露秘诀:"我们建立了四色预警机制,从市场波动到汇率变化,每个风险点都有专属应急预案。"

风控部的马科长有个宝贝笔记本,记录着过去十年遇到的327个风险事件。他说:"每次新人培训,我都会让他们模拟处理三年前的危机案例。历史不会重复,但会押韵。"

暮色中的长虹科技大厦依然灯火通明,研发实验室传来细微的机器嗡鸣。走廊墙上那句"控制不是束缚,而是为了更自由的创新",在LED灯下泛着淡淡的光晕。楼下的便利店老板说得实在:"他们行政部连咖啡机损耗率都要分析,这样的企业不成功才怪。"

网友留言(0)

评论
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